昨天打的,的士大佬开着车突然哀叹自己可能不久后要失业,因为,驾驶员已经成了最大有可能率先被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替代的职业了。
话说回来,小编的编辑职业在替代表上的排名也相当靠前。也许真的有一天,人类的主要工作是“服务”机器人,以便这些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比我们更强大的家伙更好的维持这个万物互联的“人机社会”的运转。
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估计我们仍旧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好好的享受“服务机器人”的服务。“服务机器人”是近期机器人领域和智能硬件领域创新创业的热点,今天小编就简单梳理下这个行业。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德国生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IPA)定义服务型机器人是一种能自由编程的移动电子设备,它至少应有三个运动轴,可以部分或全自动地完成服务工作。
这样的说法相当官方和生硬,我们仍旧是据具体的应用例子来说明吧。服务机器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家庭机器人,一类是专业机器人。前一类主要是是为个人家庭的生活服务,后一类则是主要特殊用途服务,比如军事、防爆、科考、核电等危险环境检验测试等。
如果再聚焦一下,目前在创业圈比较火也容易见到的服务机器人主要是第一类个人家庭机器人,如在猴年春晚上出镜的优必选。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即使在机器人领域,也超过了同门师兄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毕竟它的终极目标是像PC一样实现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个人都拥有一台。
根据IFR 统计数据,2003 年至2013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复合增速为9.5%,期间服务机器人销售额的复合增速为23.6%;
2013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约14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本体)规模为95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规模为52.7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比重上升至35.68%,较2003 年增加了21.44 个百分点。
IFR 预计,2014 至2017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需求总量将达到3160 万台/套,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13.5万台/套,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3150 万台。2014-2017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总规模约300 亿美元;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为189 亿美元,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110 亿美元。
日本机器人协会预计,至2025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将达到每年500 亿美元,是现在规模的10 倍。
近些年来,服务机器人吸引了全球IT巨头的介入,其中尤以Google、亚马逊、微软等巨头率先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布局,试图在更高层面赢得战略先机。
Google 打造为机器人专属作业平台,并期望复制Android 的成功模式,让服务型机器人也能透过各种应用程序(App)扩充功能,从而改变传统机器人产业较封闭的生态环境。
以Andriod 创始人Andy Rubin 领头的团队从2013 年至今已收购了11 家机器人相关的公司,谋求以大数据为基础让应用、软件与服务来主导未来机器人的发展的新趋势,并在Google、硬体制造商、应用软件开发者等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环境,彼此分享利益。
借收购机器人公司,Google 将业务从虚拟世界拓展到真实的生活的所有的领域。2013 年12 月,Google 接连收购了Schaft、Industrial Perception、Meka Robotics 等8 家与机器人有关的公司。2014 年1 月,又相继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 Mind 和以34 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Deep Mind就是研发制造出最近火爆的阿尔法狗的英国公司。
Google 收购机器人公司的产品,涵盖了仿真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以及开发机器人必要的技术和系统,其产品已初步实现在视觉系统、强度与结构、关节与手臂、人机交互、滚轮与移动装置等多个智能机器人关键领域的业务部署。考虑到Google 之前全力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等产品,未来Google 机器人可适用于交通运输、物流、制造业、家政服务、国防等多个领域。
以谷歌为首的IT 公司的介入,直接带来的一个技术预期是网络技术对服务机器人的渗透。在Google 大规模收购机器人公司之前,2012 年电商巨头亚马逊便斥资7.75 亿美元收购自动化订单执行系统厂商kiva 系统公司,其产品能够指挥机器人在仓库中行走、抓取和移动装满产品的货架和货箱,并将应用于亚马逊自身的仓储发货部门。目前亚马逊已将Kiva 生产的机器人系统应用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物流运营中心,200 台机器人帮助工人每天处理10000 至20000 个订单商品,且准确率能达到99.99%。
2013 年11 月,苹果以3.5 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公司PrimeSense,后者产品重心为零售、机器人和医疗设施和客厅娱乐系统等。
2007 年,盖茨曾以“让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为题发表文章,预言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信息时代的热点。此前在2006 年,微软的机器人部门就推出了第一代机器人模型,并发布机器人软件系统Robotics Studio。微软似乎是想在机器人市场上复制“视窗”系统在PC 平台上的成功,即通过早期布局确立Robotics Studio的一马当先的优势,打造成为事实上的技术标准。
Google 等IT 巨头的收购行为也表明,未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层次地融合有可能由类似谷歌的科技型信息服务企业主导。一是从事信息服务的企业,比如苹果、微软、Google、亚马逊等,可凭借长期积累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方式整合传统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企业已经掌握了现今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企业非常容易进行信息化改造,从而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三是Google、苹果、亚马逊等企业逐渐意识到,单纯在虚拟世界拓展总会遇到瓶颈,必须向实体世界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向制造业进军的意愿。受Google、亚马逊等积极收购机器人公司的影响,未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也会因为这股并购潮而进一步加快。
相比较而言,国内和Google、亚马逊、微软、苹果对标的互联网巨头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做的事情还不够酷。
前面小编讲过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家庭用途,一个是休闲娱乐陪护。在这两个领域美国和日本都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公司存在。
家庭用途,iRobot 是明星公司,它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慧实验室(CSAIL)教授罗德尼·布鲁克斯及其学生科林·安格尔和海伦·格雷钠创立于1990 年。2005 年11 月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美国首家上市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公司。
2012 年2 月,iRobot 将业务部门划分为家用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和新技术机器人,基本的产品为家庭用清洁机器人,以及执行战场侦查和炸弹处理的专业服务机器人等。iRobot的家庭清洁机器人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扫地机器人是目前消费者眼中该类产品中最高水准的代表。
休闲娱乐陪护类的机器人,日本软银投资收购的Pepper是典型代表,他是一个身高有4英尺的机器人,它拥有一个由三个滚轮所组成的旋转底座,拥有设计十分简洁的手臂,而且每一根手指都能灵活运动。
当有人走近时,其黑色的大眼睛似乎会盯着这个人看上一秒钟,它会前后左右的伸展一下它的身体,就好像它在环顾四周。不过,并不知道它是在检查它自己还是说在查看其周围的环境。之后,Pepper会停下来,抬起一只手跟你打招呼,然后会做出让你靠近一点的手势。
Pepper被描述为“情感机器人”,因为它可以通过判断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调的方式,“读”出人类情感。Pepper使用基于云端的面部和语音识别来完成这些任务。随着它更进一步加深对你的了解,程序员也会更多地了解如何以编程的方式来读出这些情绪,Pepper将会变得更聪明。
软银和Aldebaran也正在与IBM的Watson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教导Pepper如何理解英语和日语等语言的含义和语境。这个技能应该有助于Pepper更有效地回答问题。
家庭服务机器人,苏州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在国内又不错的销量,月出货量10万台以上,是智能硬件领域难得的“爆品”,在1500块钱价位,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是消费的人的首选。
休闲娱乐陪护类机器人,“优必选”和公子小白是该领域的明星,优必选有国内少有的自主研发的舵机技术,“公子小白”的语音语义识别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度。
下一篇:银行机器人实用案例